科普小文 | 鸟喙与取食
取食适应性
鸟儿从湿地中获取丰富的食物来源。有些以植物的种子和坚果为食;有些鸟类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食物的种类不同会对鸟类形态产生影响,鸟喙的形状和大小随着鸟类的取食方式和食物类型而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以黑脸琵鹭、反嘴鹬、池鹭、琵嘴鸭为代表的鸟类捕食世界,探索它们有趣的取食方式吧!
引言
鸟类的食性是复杂的,许多鸟类不能将其简单归类,因为其一年四季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下面分别介绍几种湿地比较有代表性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扁平的长嘴是捕食的利器,长度可达 20 厘米左右。它们的腿修长纤细,适合在浅滩涉水前行(如:浅海、河口的泥滩地带)。
通常是用小铲子一样的长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一边中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 水生昆虫 和 水生植物 等各种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外边,将食物吞吃。
反嘴鹬
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的嘴细长且向上弯曲,犹如一把精巧的小镰刀。双腿修长笔直,能在浅水中优雅行走。
它们偏爱在盐碱滩涂、浅湾等水域捕食,把长嘴探入水底,长而弯曲的喙快速摆动便于在泥水中探寻甲壳类、昆虫幼虫等猎物。
池鹭
池鹭(Ardeola bacchus),嘴呈尖锥形,较为锋利。腿相对较短,因此不能像黑脸琵鹭和反嘴鹬一样在浅水中行走,而是常伫立在池塘、水田边的浅水区,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
一旦发现小鱼、蛙类或水生昆虫靠近,便会以极快的速度伸出脖子,用尖嘴精准地啄向猎物,动作迅猛而准确。
琵嘴鸭
琵嘴鸭(学名:Anas clypeata)又名铲土鸭,因嘴形奇特,羽色鲜明,具有观赏价值,也是是湿地内常见的雁鸭类候鸟。
它们觅食方式主要是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通过它呈铲形的嘴在泥土中掘食。既能边游边觅食,也能边走边觅食。游泳时嘴在水表面左右来回摆动,并能通过在水面滤水的方法收集食物。但多数时候是将头颈伸入水中,在浅水处泥底挖掘食物,有时甚至尾朝上在水中竖直起来,将头伸入水底觅食。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鸟类的捕食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欢迎大家前来湿地,开启鸟类捕食奥秘之旅哟!
撰稿人:绿萝(贺贵艺)
图片:江离
校对:刘晶晶
审核:张俊鑫